明朝的东厂和西厂谁的权利大?(明朝的东厂和西厂谁的权利大一点)
一,明朝的东厂和西厂谁的权利大?
明朝是个盛产特务的时代。特务机构一度达到封建历史的巅峰,有明朝300多年,特务机构层出不穷,其中最出名的有四大特务机构。四大特务机构中,最令人熟知的是东厂和锦衣卫,这些都是武侠和影视剧的“老熟客”。另外两家是“西厂和内行厂”可就不怎么出名了,主要与它们两家存在的时间不长有关,可是西厂和内行厂最辉煌的时候,又是东厂和锦衣卫所无法比拟的。
锦衣卫存在时间最长的机构锦衣卫是明朝最先成立的特务机构,从太祖朱元璋的时代便已经成立。锦衣卫的长官是锦衣卫指挥使,毫无疑问必定是皇帝的亲信近侍来承担。官职通常情况下,属于武职三品。锦衣卫的出现与朱元璋的性格关系很大,因为朱元璋为人生性猜疑,为了更够控制整个朝廷,进一步强化皇权的至高无上,同时朱元璋为了能够时刻掌管大臣的个人行踪,防止有人暗地里说一些败坏朝廷的话,才决定设立锦衣卫。比如洪武初年,有个不知死活的大臣随口发了句牢骚抱怨朝廷,没想到很快就被锦衣卫获悉并上报给朱元璋,一顿杖刑自然不在话下。
影响最大的东厂东厂是影响最大的特务机构,又称东缉事厂。它是永乐皇帝朱棣创办,由于朱棣是谋权篡位,所以不信任朝中的大臣,改用太监任职东厂的统领。一朝天子一朝臣,此时的东厂权力远远盖过锦衣卫,而且权限更加宽广,不单单是监察百官,更是可以随便捉拿“不听话”的刁民。朱棣万万没有想到,东厂的建立虽然满足自己权力的欲望,恰恰也给明朝的宦官论证埋下祸根。朱棣之所以信任宦官,主要是自己叛变的过程中,太监左拥右护地效力。
因“狐妖”案创立的西厂好像明朝的皇帝都遗传老朱家的猜忌基因。总觉得有人要害自己,所以到成化皇帝明宪宗时,成化皇帝又成立一个太监机构,叫做西厂。西厂和东厂一模一样,都是由太监来管事,第一位西厂厂公是大名鼎鼎的太监汪直,此后还有王振、刘瑾、魏忠贤有头有脸的太监相继“粉墨登场”。西厂的力量都是由锦衣卫中挑选而来,可是西厂的人数是东厂的2倍还多,权力更是远远大于东厂和锦衣卫。要不《龙门飞甲》中,羽化田说“你们东厂管不了的,我要管,你们东厂管得了的,我也要管”。
足以见得,西厂此时是成化皇帝最信赖的皇宫机构。起初,为了创办西厂与“狐妖”案有着直接关系。“狐妖案”爆发后,虽然朝廷很快地将刺杀明宪宗的刺客捉拿归案,可是给天生缺少安全感的成化皇帝带来深深地恐惧,成化皇帝觉得老祖宗太祖朱元璋的做法十分正确,所以尽其所能地扶持西厂。哪成想,西厂原本是为皇帝提供民间情报的机构,却被汪直等人利用成为敛财的工具,搞得朝廷乌烟瘴气。朝廷的有识之士实在看不下,便要弹劾西厂,明宪宗为了安抚群臣,只好将西厂撤销。
无所不能的内行厂好像明朝的皇帝爱搞“厂子”,如此明目繁多的厂子,还觉得不够。所以,正德皇帝又要搞出个内行厂,交给太监刘瑾管理。原本已经有3个特务机构,人员和开支已经够庞大,如今又搞出个内行厂,实在有点意思。
内行厂的创办起因是太监们的内讧。大太监刘瑾因为野心勃勃,一心想要纵览后宫,可是与东厂和西厂的两位上司有间隙,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刘瑾隔三差五向正德皇帝吹耳边风,最后还真得到正德皇帝的批准,经过刘瑾的精心管理,内行厂一跃成为最大的特务机构。好景不长,正德五年时大太监刘瑾应声倒地,内行厂也随之树倒猢狲散,成为明朝历史上时间最短的特务机构。
所以,综合来看锦衣卫虽然权力最小,可是存在时间最长,都是由正常的男性担任,行为做事还能有一定的底线。像后来的东厂、西厂、内行厂虽然崛起的很快,权力也很大,可是倒台的速度也很快。
二,明朝的东厂和西厂谁的权利大
东厂的发明者是明成祖朱棣。他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儿的皇位,自己的精神也一直处于高度的紧张当中。
他认为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总是不太方便。再一个在南京也有点不安全。于是他决定迁都北京,并建立一个内廷机构,有宦官领掌的侦缉机构。由于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因此被命名东厂。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开始,东厂只负责侦缉逮捕,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到犯人要交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
到后来,东厂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首领是掌监太监,仅次于司礼掌印太监。由于东厂太监与皇帝关系亲密,所以东厂比锦衣卫权势大多了,锦衣卫的头目见了东厂的大太监都是要磕头的。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是短期的存在过。明宪宗时,京城出现“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又有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甚至网罗很多太监图谋不轨。宪宗就命身边的小太监汪直到宫外打听消息。这小太监为了显示自己,捕风捉影搞了很多“秘密”信息,宪宗大喜,于是成立新的机构——西厂,任命汪直统领。
本来西厂只是探听消息,但是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地购置大案要案。西厂在全国都有了侦缉网络,一旦怀疑谁,马上逮捕。老百姓也不敢乱说一句话。
西厂成立几个月后被撤销机构。可是宪宗没有安全感,于是有恢复西厂,不久,汪直在权利角逐中失败,被调出京城之后去世,西厂也随之解散了。
到了明孝宗的孙子明武宗继位时,大太监刘瑾掌权了,宦官势力又开始兴盛,西厂恢复,有太监谷大用领导。
这时,东厂和西厂都会刘瑾掌握,可是东西两厂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互相拆台,为了改变局面,刘瑾又成立一个叫“内行厂”的特务机构,有他亲自领导,职能包括东西两厂,侦缉甚至包括东西两厂。一时间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整个明朝天下全成了特务在世间游走了。
五年后,刘瑾倒台,武宗下令撤了西厂和内行厂。西厂作为一个临时的机构,存在的时间没有东厂长。但在权势上,西厂的权力比东厂包括锦衣卫都要大的多。特务机构,这也是明朝宦官专权的一个特色。
三,明朝东厂和西厂哪个厉害
厂卫独立于大明庙堂,是隶属于皇权的监察机构,负责百官监察、敌国情报收集等,有自己的司法审判系统诏狱,仅对皇帝负责
说他们是特务机构不为过,不过历朝历代这样的组织都存在,对于大明厂卫,也无须另眼相看
首先出现的是锦衣卫,这个锦衣卫最早只是朱元璋的仪仗护卫队,属于明朝军中多个卫所中的一个,只是老朱赋予了他们监察百官权力,而后成为隶属皇权的特务组织
其次出现的是东厂,对于锦衣卫,皇帝并不十分信任,因为锦衣卫是军队一员,里面充斥了大量的可世袭的勋贵。鉴于此,朱棣当朝时,设置了内廷太监掌控的东厂,因为在京师东安门北办公,故称东厂,由东厂监督锦衣卫,类似监军
锦衣卫和东厂权力大小好对比,皇帝近人终归要大一级的,很多时候,对于东厂厂公,锦衣卫指挥使见着都要拜的
西厂出现时,已经很晚了,它出现在大明立国百余年后的成化年间
那一年大约是成化十二年,有个叫李子龙的道士很是厉害,非常善于蛊惑人心,被他迷惑的大太监们经常把他带入宫廷游玩,一来二去,被他蛊惑了不少宫女,和他私通,或许还有妃子。纸包不了火,再怎么会蛊惑,等皇帝知道其弄了自家女人给自己带绿帽子时,也饶不了他
就这样,李子龙加上诸多太监,都让皇帝给杀了头
事情虽然处理完,但自然也要查漏补缺,因为发生了这事,对于东厂锦衣卫,皇帝感到他们能力还不行,于是便抽调锦衣卫情报高手,外加内廷太监,共同组建西厂,由内廷太监任厂公,首任厂公叫汪直
那时候东厂和锦衣卫都吃了挂落,而西厂又是专门为擦屁股而成立,所以在权利上,西厂要大于东厂锦衣卫
不过首任厂公汪直,玩的太过,小半年时间搞的天怒人怨、乌烟瘴气,最终在东厂、锦衣卫以及朝堂百官联合之下,于成化十八年,朱见深关闭了西厂
几十年后,虽又复苏几年,但总的来说,西厂属于昙花一现,和东厂、锦衣卫不好比
四,明朝的东厂与西厂
东厂和西厂这两个名词经常出现在一些影视作品当中,但是你知道东、西两厂究竟是什么机构么?
明朝时期有三大司法机构,分别是:刑部(负责案件审理)、都察院(负责案件复核)和大理寺(负责纠举弹劾全国上下官吏的违法犯罪,并且参与疑难案件的审判工作)。而东厂、西厂则是凌驾于这三达机构的存在,他们直接是听从皇帝的命令,所以说除了皇帝之外,没有人或者机构能够约束他们。
东厂,即东缉事厂,它是由明成祖朱棣一手创立的。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的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于是由宦官领导的东厂便应运而生。
开始东厂的职责只是负责情报、以及抓捕,没有审判的权利,和锦衣卫(皇帝的统领的护卫队)是平级的,后来东厂的权利不断扩大,在特殊时期,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等于是直接成了锦衣卫的上级。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西厂,全称"西缉事厂",在历史上只存在过一段时间。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宪宗成化年间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有先斩后奏之权!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宪宗成立西厂本来只是为了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的构置大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搞得人心惶惶,所以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被撤销,但只相隔一个月宪宗又恢复西厂。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
刘瑾,当时的世界首富。《二十二史札记》所载,刘瑾被抄家时有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万余两。其它珍宝细软无法统计。并开创了“罚款”先河,被后人发扬光大!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曾将明朝太监刘瑾列入过去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单。而这些钱财全是他掌管西厂时所贪污所得,连和珅都得汗颜。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只是早晚的问题,果然刘瑾也逃不了倒台的命运,众叛亲离的他。最终被判凌迟,千刀万剐而死。而西厂也在刘瑾倒台之后被武宗下令撤销,叱咤风云的西厂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
五,明朝东厂与西厂有什么区别
相比较来说,西厂后来居上,比东厂的权力更大。也正是因为西厂权势过大,才成为了众矢之的,仅成立了5个月就被撤销了,但一个月后,明宪宗又恢复了西厂。在厂督汪直的经营下,西厂办理了大量的案件,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可以随意逮捕朝中大臣。但西厂的存在时间不长,前后大约有十年,有过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谷大用。
明代给人的映象就是到处都是特务。记得有一个故事说朱元璋连大臣们在家吃的什么饭、说了哪些话都一清二楚,他有时会与大臣聊天,一旦发现没说实话,大臣就惨了。想想大臣们整天生活在这种时刻被监视中,该是多么恐惧了。
明朝是太监被应用的最广泛的一个朝代,已完全脱离了最初设置太监的本意了。明朝的太监可以当官,甚至能凌驾于内阁之上的,有能搞外交的、有能办案代替司法机关的、还有能带兵打仗的。明朝也是太监名人最多的朝代,比如:郑和、冯保、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等,个顶个的不是一般人。
其实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便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宦官干政的制度,比如:宦官不许与外官互通消息;不准兼外官衔,不准穿外官衣冠;宦官品秩不得过四品;衣食均在宫中,不许读书识字等等。朱元璋还特地在宫门立了一块铁牌,刻上“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以期后世永远遵循。但就连朱元璋本人也没有完全遵循这些规定,其后世子孙就更是大肆任用宦官参与朝政,东厂和西厂就是皇帝任用宦官的产物。
东厂成立时间较早。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获取皇位,毕竟来路不正;朝中和民间反对之声不断。为了镇压反对势力,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来为他出力;这样“东缉事厂”应运而生,人员全部由宦官组成,地点位于东安门北侧,这个机构也简称“东厂”。东厂职权范围很广,朝廷有大案件、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东厂监视朝中官员、社会名流、大儒等人,并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甚至可以对一些地位不高的人,直接逮捕、审讯;对一些地位较高者,得到皇帝的授权后才能逮捕、审讯。在东厂的办案过程中,不乏陷害、诬杀正直大臣之事发生,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产生了很坏的社会影响。
西厂是明宪宗时成立的,叫“西缉事厂”,因治所位于东厂西边而得名。西厂的成员都是从锦衣卫中选拔出来的太监。本来成立西厂的目的是为了监视百官,为皇帝收集情报、打探消息,但在西厂首任厂督汪直的带领下,西厂大肆打击官员,构陷大案,牵连人数太多,弄得朝中大臣人心慌慌,在内阁大学士商辂等人的上书反对下,成立不到五个月的西厂被撤销。但不到一个月,宪宗下令又恢复了西厂,有了皇帝的大力支持,汪直办案更是卖力,西厂的权力也日盛,超过了老前辈东厂。其不经过皇帝同意,就可以对朝中大员进行逮捕、审讯,其侦察范围也由京城扩大为全国,无论民间百姓琐事,还是朝中所涉案件,西厂都派人参与;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西厂不惜将小案办成大案,采取刑讯逼供,牵连人数众多,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犯了众怒的西厂,也成了过街老鼠,最终汪直失势后,西厂再次被撤。
明武宗时期,大太监刘瑾得势,于正德元年(1506年),西厂再次恢复,厂督太监为谷大用。刘瑾在有东厂、西厂、锦衣卫的情况下,又设立了“内行厂”。这四大特务机构同时存在,各自为了争宠,不断四处查缉,不惜陷害他人,以办理大案、要案,来获取存在感。特务机构办案肆无忌惮,屡兴大狱。如此一来,朝中大臣、百姓就遭了殃。正德五年,大太监刘瑾倒台后,明武宗下令撒销了西厂和内行厂。
西厂的成立,虽然起到了加强皇权的作用,但其违背正常的司法程序,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极大地破坏了明朝正常的社会秩序。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永修手游提供的明朝的东厂和西厂谁的权利大?(明朝的东厂和西厂谁的权利大一点)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