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要当"财政部长",为何被欧阳修坚决反对,后来怎样了?(包拯和欧阳修谁是谁非)
一,包拯要当"财政部长",为何被欧阳修坚决反对,后来怎样了?
翻欧阳修的集子,忽然发现他在嘉佑四年写过一篇《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
这篇上书的背景是,包拯当时担任御史中丞,连续弹劾了两任三司使张方平、宋祁,仁宗决定让包拯接任三司使这个职位。欧阳修跟张、宋两个人关系不错,觉得包拯你把人骂下台没问题,可居然自己马上接任,影响太坏了,会让人觉得你是为了贪图这个职位才弹劾的,遂写了此文。
这篇文章里,欧阳修对包公的评价可真是刻薄:“拯性好刚,天姿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况如拯者,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
他把包拯这个作法,比喻为“蹊田夺牛”——人家牛把你的田踩了一下,只是小错,你却用这个罪名把人家牛给没收了,太过苛酷。知道的明白你是严格执法,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贪图人家牛呢。
没想到这两个熟悉的历史人物,还有这么一段交往黑历史。
但再翻翻欧阳修文集,还有一篇《再论水灾状》,是四年前写的。那一年水灾泛滥,欧阳修上书朝廷,说这是因为无能官员太多,应该简拔一批没被重用的能臣。他开列了一份推荐名单,里面第一位就是被贬在池州的包拯。欧阳修称赞包拯“清节美行,著自贫贱;谠言正论,闻于朝廷。自列侍从,良多补益”。
顺便一说,欧阳修这份名单只举荐了四个人,除了包拯之外,还有张瓖、吕公著和……王安石。
因为欧阳修的举荐,包拯才得以离开池州,改知江宁府,然后很快调任开封府。后世开封府的种种传奇,其实是始于欧阳修之手。
更有意思的是,包拯是嘉佑元年十二月到任开封府,嘉佑三年六月改任御史中丞。而接任他的人,恰好就是欧阳修。所以在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之后,还有一个欧阳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这两个人的关系,可真是微妙到值得写篇开封府同人文了。
对了一下欧阳修年表,更好玩了,他是嘉佑四年二月卸任开封府,上书批评包拯是在三月。换句话说,之前欧阳修对包拯一直忍着,因为自己是开封府尹,说前任的坏话不合适。直到调职之后,他才猛然火力全开。
再补一段。包拯有个续弦夫人董氏,她的墓志铭里记录了一段八卦:“初,孝肃薨,有素丑公之正者,甘辞致唁,因丐之为志,夫人谢曰:‘已诿吴奎矣’”——包拯死了以后,欧阳修主动要给他写墓志铭,包夫人却记恨他“素丑公之正”,直接拒绝了。
二,包拯和欧阳修谁的官大
1.宋朝有一个叫做三司史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是个非常重要的官职。张方平曾做这个官职,在任期间,他买了他管下的富人出售的物业,就让包拯弹劾了。张方平下去了宋祁接任,又被包拯弹劾了,在包拯的弹劾下宋祁主动辞职。
2.三司史这个位置对官员的要求较高,本身符合条件的官员就少,还被包拯连着弹劾掉两个,这个位置就一直空着,皇帝一看包拯连着弹劾掉两个,没人干了,干脆你包拯来干得了,包拯也当仁不让的接受了。
3.欧阳修说包拯“不廉”就说的这件事,他认为廉洁不光是金钱,权利,美女的问题,还包括名声。这件事在旁人看来很容易理解为包拯为了自己想做三司史而弹劾掉前面的两个人,欧阳修出于对包拯名声的考虑,指责包拯“不廉”,不想让包拯做三司史,这也是想保护包拯。
4.名声对于名仕来说比金钱,美女更重要,但是包拯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想,包拯觉得别人有什么看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对国家有利。实干兴邦,相比于欧阳修,包拯是一个更纯粹的廉洁的人。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永修手游提供的包拯要当"财政部长",为何被欧阳修坚决反对,后来怎样了?(包拯和欧阳修谁是谁非)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