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没动,粮草先行"古代军队如何保证后勤供给?(古代后勤保障)
一,兵马没动,粮草先行"古代军队如何保证后勤供给?
古代所用的兵器,与现代社会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很多战术原理上却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比如我们经常所说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时至今日仍然对于现代战争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条件不够完备的古代社会,古人在战争中是怎样搞好后勤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对古代军队的粮草保障进行一番了解。
首先,历朝历代成大事者,都把粮草看得十分重要。大家都知道,刘邦在建立汉朝后,所封的第一功臣就是萧何,而不是统兵打仗的韩信,有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萧何为刘邦免除了后顾之忧。同样的事情在朱元璋那里也是如此,首功之臣并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刘伯温,而是在后方筹措粮草的李善长。
其次,正因为粮草对于行军打仗有着极端重要性,为此很多人在发动战争之前,都会做好粮食储备工作。这件事在汉武帝身上,可谓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之所以能够有灭掉匈奴的气魄,除去手下有卫青、霍去病这些骁勇善战的猛将之外,与此前文景二帝韬光养晦有关。正是因为国库充盈,刘彻才有长时间对匈奴作战的底气。
可能有些人就感到奇怪了,古代的条件极不发达,那么古人是如何储蓄粮食的呢?毕竟粮食有生长周期。其实从周朝开始,古人就已经开始在这方面动脑筋了,在当时的“国道”旁就有相应的粮库,一旦遇有战事就可以迅速集中起来。除此之外,那些行军打仗的士兵,除了要携带兵器,还要带一些干粮。
千万不要认为这些干粮数量不多,事实上到了战场上后方供应不上的时候,这些干粮可以保证士兵数旬食用。在粮食吃光了的时候,士兵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比如就地征调。如果当地没有老百姓,那就到野外找食,迫不得已时还会宰杀战马。在这方面朱元璋就做得很好:广积粮、缓称王,最终在陈友谅、张士诚等枭雄中脱颖而出,建立了明朝。
第三,粮草的运输就成为一个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为了不让敌人发现自己的运粮军队,古人会派出疑兵。当然如果战场距离后方太远的话,在古代条件下运粮的损耗是相当惊人的,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戍边屯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漕运,它的发展对于粮草的运输速度也起到了极大的提升作用。
说到粮草的重要性,很多人都会想起曹操当年在官渡之战中的所作所火,正是他奇兵袭击袁绍的粮仓,使得原本实力更为强大的袁绍军心大乱。通过总经古代战争中的粮草保障经验,对于我们现如今居安思危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像粮食安全这些,必须时刻掌握在国家的手里。
二,古代军事后勤
论文就涉及这一块,我来写下吧。明军的战时军事补给问题。
1、基础知识
明军的战时分为战时行军补给与前线补给。前者是沿途补给,后者的源源不断的运输到前线。
按作战性质可以分为内地作战与边疆作战。在内地作战基本相当于行军补给,除非对手成了李自成在朱仙镇那样;边疆作战基本是前线补给。
更简单的区分就是:大兵团集结就是前线补给;部队一定规模行军(一起两起,每起在2000人以内)与作战基本就是行军补给。
我们接下来以战例谈。
2、卢象升的宣大本土作战与入卫作战补给1636年7月,卢象升带兵入援京师。到了北京的时候,清军已经准备返回。率军组织出口作战,并取得一定胜利。
阿济格出边时不亲殿后,致后队为敌所袭,应罚银三千两。
阿巴泰,已克之城不令士卒坚守,致敌兵乘夜复入。又出边时,亦不亲殿后,致后队为敌所袭,应罚银一千两。
清军损失应该不小,卢象升也因功成为宣大总督。在宣大总督任上,1632、1634、1635、1636,清军都是从宣府破关而入,所以主要任务就是守土与入援京师。
师行粮从,尤宜预计,官兵应援跋涉,不战已疲,势不能裹粮驰逐。臣前疏谓督属道臣,各照信地随营,监军催儹粮草。此就本境言耳。
若夫岀境,则兵为客兵,将为客将,并官亦为客官,折色尚可自攜,本色从何措办于斯时也。金钱不能果腹,馁卒难以挥戈,此大可虑。如待临期呼龥,延误必多,主计之臣,急宜早为区画,而不惟是也。
师行粮从并不是部队在行军作战中带很多粮,而是地方预备粮草。比如各府州县有仓库预存,部队去了调用;兵备道负责与地方协调粮草这一事务。
出了所属地域,部队自带银子(折色就是银子),在必要地方执行采购。但并不能保障,所以就需要户部协调所在地方供给粮草。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诸如地方不给,关着门不让你进之类。你抢了地方,地方告你。
3、洪承畴的松山边境作战1640年皇太极开始派兵围困锦州。明军也陆续集结部队,出关援救。前后集结八镇10多万部队,战马四万多匹。加上前锋镇的七万部队。明军名义上有17-18万部队。其中有4-5万骑兵。扣除被围困、与守备地方的。明军野战兵力在11-13万之间。这是明军最大的野战军团。
集结在宁远、松山、杏山、塔山之间。这里先不统计军饷(银子)问题,只统计物资消耗(如此大兵团集结,需要大量的粮草实物,不可能靠银子就地采购)。
马每天草一束,豆一升,以五万匹计,每月需要150万束。每月需要15万石。
兵:每月粮一石,每月需要17-18万石。
这只是静消耗。运输部队需要,士兵家属需要,运输还有损失。
比如山海关到宁远,陆地运输四百里,运输成本为70%。海运合算,但需要承担沉没损失。
这只是基本吃的。
剩下有盔甲、火药。
比如1640年5月,兵部撥發「 寧錦八城,硝黃四萬斤、鉛二萬斤;薊宣二督,每硝黃二萬斤、鉛一萬斤。」
这都是需要运输到前线。户部、兵部、工部从各地调配物资,天津巡抚负责从天津到笔架山水运;洪承畴负责物资运输到前线以及锦州城。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明朝方面至少有150-200万石粮食、豆50-70万石、草1000万束、火药30万斤、盔甲4万副。运输到宁远、松山前线。这个运输量已经超过漕运。
从这个角度你也就知道崇祯为什么要催着打了吧。
(红圈就是物资从天津运输到的地方;上边的几条黑线就是洪承畴分配的地方。)
这就是明军作战的几种补给。部队自己带粮,最多十天;行军中,一般是地方补给;集结到前线,中央各部门协调运输,源源不断的物资到了前线。也知道远程投送的困难了吧。
三,古代打仗后勤补给
提起古代的那些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明晃晃的盔甲,朔风大起卷起的烟尘,那些手持盾,剑和弓箭长矛的战士,那些凄风苦雨,尸横遍野的古战场。但是我们看不到的是他们的背后,一排排整齐威风的骑兵和亮闪闪的盔甲后边,满是推着独轮车和木制的“平板车”的农夫和百姓,他们或者根本没有马和其他牲畜,只能靠人力来推着这些小车到前线,有的会有一些普通的马匹和骡子,满载着稻谷,像一座座小山一样跟随军队前进。如果条件好的话,这些队伍里还会有一些鸡鸭和猪等牲畜!这就是后勤供应。最古老的后勤供应方式和补给队伍。那个时代不会有汽车和火车,也没有宽阔的道路,要将这些物资运往前线就更加艰难。可以说,这些人才是战场上真正的英雄,没有这些百姓甚至是奴隶拼死运送物资,再伟大的将军也打不了胜仗。那么古代的后勤保障究竟有多艰难。
在古代,受到雨雪天气变化和运输工具的限制,补给速度很慢,即便是有蓄力帮忙,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千里大跃进,所以才会有了古代战争的特色:逐城的收复和攻陷!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古代会在边境建设庞大的城堡群和边镇。因为这样就可以储存大量的粮食和其他作战物资,在边境养护大量的军队,为战争随时做好准备。
后勤保障里的学问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再威风的将军没有粮食什么也别干。自古以来因为粮草出问题或者被人家断了粮道而一败涂地的战例数不胜数。所以在战争中统兵的将帅都要将粮食问题列入优先考虑的议题,有多少粮草打多少仗,逞能是没有用的。战争中双方也会想尽办法掐断敌方的补给线。要是遇到像曹操那样专断别人粮道的专家,任何统帅第一时间就得看好自家的粮仓。
粮草不单单指的是粮食和草料,还有其他许多的东西,比如弓箭和药品等,如果是沙漠作战,水更是重中之重。大军作战,几十万人所需的吃喝和消耗是天文数字。这些东西也不可能全部跟随大军同步前进,而是有一定距离的。
曾经有朋友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统帅为什么不把自家的粮草放在中军,和统帅在一起,最好统帅夜间睡觉就看着,这样最安全。答案是根本不可能,因为军队要的是速度,后勤的那些农夫和百姓的效率太低了,会拖慢行军的速度。所以粮草都是和主力部队隔着一段距离修建一座城堡,然后有专门的运粮官每天去取。这也为“偷营袭寨”,“抢夺粮草”这种古老的战术提供了条件。
在那个年代,一个国家是否强大,要看他的补给是否强大,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式武器的产生,战争越来越激烈,对后勤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百姓的负担也越来越重,直到国家也无法负担起着沿途的消耗位置,在古代,补给线的长度决定了国家的边界。
后勤中的经济学问题
很多人一说到后勤就想到后方,其实在那个时候粮食根本不可能全靠后方,一支10万人的军队在古代根本不可能全靠后方,倒不是说凑不齐这些粮食和饲料,而是凑齐之后怎么运输的问题。在古代要是一个作战部队带着数倍于己的运输用车马、民夫、商人以及辎重兵这些的非战斗成分,就会成为一个庞大到难以想象的包袱,如此部队根本不需要作战也完全没有机动可言,只是一个看着吓人的死恐龙而已。
那么因粮于敌”呢。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纵兵抢劫,但是这招在敌国境内可以用,在自己境内不大好使,而且即使在敌国,如果抢劫超越了底线,就会遭到敌方百姓的怨恨,使自己陷入更危险的境地,往往得不偿失。所以,古代所说的“因粮于敌”在很大程度上是拿钱买粮,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市场。
在古代一支军队到达一个地方以后,先要在军营附近建立一个流动市场,靠附近的商人(或者军队自带的商人)和民众进行交易转换,从而获得当地的各种物资。当然,还要想办法和当地的头面人物达成某种妥协,由他们出面把当地的物资集中送上,这里面少不得要威胁恐吓一番外加给点好处。
要是真像人们所说的,纵兵抢劫,那会遭到当地人的反抗,会造成军队损失,而且哪怕抢劫过程很顺利,要把这些抢劫的东西运回来,也好消耗自己的马匹,人力等,降低作战部队的员额,要是万一出现逃兵之类的事情就更得不偿失了。所以与其消耗大量时间在分兵、找粮、抢劫、运输的环节中,降低部队的运动速度,还不如提高效率,直接找当地人买。这因粮于敌也是一个要求熟练地运用政治和经济手段的技术活。
古代战争后勤究竟有多难
先看几条资料,如果这些数据是准确的话,很多人就会对后勤有一个新的认识:李广利二伐大宛,步骑六万,后勤为“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后勤和前方作战达到3比1以上,要是再考虑到这些农民耽误的农时,古代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太大了。
沈括的战争后勤设计
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详细记录了宋朝军队的后勤设计,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如果要计回程的话,这些士兵就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
两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维持十十六天。到第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可以先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剩下两个人可以前进十三天。然后他有计算三个民夫的情况,得出结论----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如果要出动十万军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就要用三十万民夫运粮。这已经是极限了,因为这些民夫自己也要吃饭,中途也会患病和消耗。而且沈括是把这些死亡民夫的粮食也给算到士兵的头上,还没有算途中粮食丢失之类的消耗。
所以古代军队不容许有吃闲饭的,因为一个吃闲饭的就要有三个人去供应他还不够!这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当然有人说可以用牲畜运,但是那样只是加快了部队运动速度,而没有提高最后的效果。因为牲畜载的多,吃粮更多,与人工比更娇贵,要是不给牲畜吃好的,牲口就会瘦弱死亡。要是牲畜死了,那么它带的粮食也就只能一同抛弃,会造成浪费。所以和人工比,各有短长,就看统帅怎么选择。
沈括的后勤设计是一种途中没有任何损失的设计,要周密安排,合理调度,还要不发生任何意外。但是现实中根本没有这样的军队。古代粮食运输效率之低,消耗之严重远超人们想象。《旧唐书》中记载的有关李靖征突厥时的后勤记录显示,从山东运粮到河套单程就需要近两个月,途中粮食的损失高达百分之九十!在亩产极低的古代,一次出征耗掉大半个国家的财力也毫不稀奇。
我们这样算,按照古代步兵平均每天40公里的标准行军速度来算,一支10万人的大军(7万作战部队,3万辎重部队)在30万民夫的后勤支援下,活动半径仅仅只有640公里,在首都长安还到不了陇西的兰州。要是从长安到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最少要67天时间,还不算途中遇到天气等突发状况。这对后勤的消耗已经达到了国力的极限。所以,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就地开荒,自力更生。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像蒙古人那样,攻下之后不要后方,直接屠城,这样做倒是利索,但是仅限于蒙古,因为蒙古不需要粮食,他们出征的时候每人不但有三到四匹马,换乘和载辎重帐篷,还有羊和母牛。他们挤羊奶和牛奶解渴,吃羊肉。还可以让母牛生下小牛后吃牛肉,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他们的武器。这是特例。
四,古代后勤补给
这个问题,我就通过唐军大北川之败来为各位亲分析一下吧!
首先大非川之战唐军兵力不大可能是十余万规模。(唐军兵力,在《册府元龟》有两种说法,一为五万兵,一为十余万众。) 现在又见网上有人提及在怛罗斯之战,唐军有十万大军。固然,在中方史料,怛罗斯之战唐军兵力有两万兵、三万兵、六万众、七万众四种说法。阿拉伯史料有十万大军、十余万兵的记载。分析兵力,取敌方史料而不取本方史料,是很容易闹笑话的。如清乾隆年间,中国出兵越南,越南史料《大南实录》记载中国军队20万,实际查中方史料就清楚,其实清军不到2万。 单从陆运规模看,唐军十万深入七百余里是很恐怖的后勤供应量,很难实现。 唐军深入七百余里,是指从安西(龟兹)到怛罗斯,而非从碎叶出发,因碎叶城“天宝七年,北庭节度使王正见薄伐,城壁摧毁,邑居零落”(《通典》),不可能作为唐军后勤基地。 七百余里路程,按正常行军速度,每日5、60里,需十五天左右;如果按辎重行军速度,即每日3、40里算,则需20日。姑且按去20日,回20日,战20日计算,需60日时间。 十万大军所需的陆运具体规模吧。先明确一下几个前提性的东西,也方便大家计算。 1、唐代容量转换标准:10升=1斗,10斗=1斛(中唐前“斛”、“石”通用,以下统一简称“石”)。 2、一青壮男子每天食量2升米,60日需食1.2石米;1万人60日需食米1.2万石。(分见唐李筌《太白阴经》、宋沈括《梦溪笔谈》,唐升、宋升相差无几) 3、1驴负重1石,骡、驭马负重1.5石,牛车负重10石。(前两者见《梦溪笔谈》,后者见《大唐六典》卷三《度支》“车载一千斤”,也见《旧唐书·裴行俭传》:“遂诈为粮车三百乘,每车伏壮士五人,各赍陌刀、劲弩”,1人及武器相当于2石,记得唐平百济或高丽,一大臣奏章在提及船运时,也说到1兵当2石,可惜忘了出处。) 4、隋唐每名兵士,如带百日粮及装备行具,重逾三石。(见《资治通鉴》:“述等兵自泸河、怀远二镇,人马皆给百日粮,又给排甲、枪槊并衣资、戎具、火幕,人别三石已上,重莫能胜致”) 10万兵的负重,按百日算,30多万石,按60日算,只能减去8万石,大致在25万石左右,24万好算点,就再从宽计算吧。 5、初唐、盛唐军队,每火(10人),标准配备六驮,有时(如李世民征辽东)为八驮,驭畜多为驴,从宽计算,每火配8匹马骡,负重1.5石,也只能负重12石,除武器装备用具等,能带粮食极少。按60日行军作战计算,每人额外还得负担1石辎重,必须安排专门的辎重部队运输。 计算出动10万兵(按《通典》中2万唐军配备4千骑兵计算,10万兵含2万骑兵,姑且只按1骑1马算,战马就得2万匹。(实际上,天宝年间的安西唐军,步兵皆有私马,即10万兵起码就有10万马,5万兵起码5万马,姑且从宽计算吧) 作战60天的后勤需要,也即专门计算辎重部队规模。那么,很显然—— 10万兵总计1万火,按1火八驮计算,单驭畜即达8万马骡,而这只承担了12万石的后勤,还需要负担12万石。如果辎重全为牛车,则还需1.2万辆;如以马骡来运,则还需8万匹。 假设均为牛车,按最好条件算,四辆牛车为一排,每排5米计算,则单辎重部队就可排上30里,按最好的行进速度算,牛车每天也就走3、40里,也即先头辎重部队到达扎营休息,后面的辎重部队还刚出发。还有10万战马、驭兽,加起来起码得100里了。而且长达百里的辎重,行走极其困难,极其容易被袭击。随便一个隘口,那么多的辎重后勤都极易形成交通瓶颈。 这里还没有计算战马、驭兽的饲料问题,战马2万匹,加上驭畜8万,驾车驭畜1.2万头,总计11.2万头(匹),为计算方便,姑且再从宽按10万匹马食量算。 要保证战马、驭兽体力,除青饲料(按《战争与后勤》,每英亩青饲料可供应50匹马)外,必须保证每匹每天1斗谷物或豆类饲料。10万匹马,按少计算,1天起码得1万石的谷、豆。实际是士兵食量的5倍。ok,按最低标准算,马吃草就算了,死了拉倒,忽必烈平大理,死的马以万计,那就不考虑谷物供应问题了。但要供应10万匹马,1天得2000英亩草地,实际相当于8平方公里。第二天还得挪到第二块草地。怛罗斯城周边那块地方够10万匹马啃几天?! 如果不用牛车,纯用马骡驴,起码得18-20万匹。路上的草都不够吃呀。李靖几万骑兵平吐谷浑就遇到这种情况,被吐谷浑把行军道路附近的草一烧,不知有多头疼。 用牛车、驭畜运输,还得考虑牲畜受伤、生病等问题,就像沈括所说的:“若以畜乘运之,则驼负三石,马、骡一石五斗,驴一石,比之人运,虽负多而费寡,然刍牧不时,畜多瘦死,一畜死,则并民负弃之,较之人负,利害相半。”嗯,还有牛车损坏问题。 用民夫运输,实际上比牲畜困难得多,杨广征高句丽就窘迫无比——“发民夫运米,积于泸河、怀远二镇,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又发鹿车夫六十馀万,二人共推米三石,道途险远,不足充糇粮,至镇,无可输,皆惧罪亡命。”这还是境内运输呢,如果是境外,还必须面对敌人劫掠。 所以,十万规模大军从产粮区出发千里远征,在古代,除非如卫霍伐匈奴、李世民征辽东般,不计损失,全国倾力支持,否则,凶多吉少。实际上,翻看唐经略西域的历史就清楚,几乎每次出动兵力远征都是万把兵到2万兵。多点的,如韦待价帅36总管兵(每总管大致为2、3千到5千兵)在今伊犁附近与吐蕃突厥交战,先胜后败,失败原因就是粮食跟不上。而所谓10万大军远征(深入七百余里)怛罗斯,可以断言,是极端缺乏后勤常识才有的说法。唐兵5、6万远征到怛罗斯的可能性都极小。因为,唐兵2、3万步骑远征千里就已经是当时后勤供应的极限了。这是古代农业社会余粮收集、陆运等因素极其困难所决定的。
说了这么多最后为各位看官推荐一款二次元策略类手游《悬空城》吧,在这个游戏里资源是第一位,最重要的,各位玩过这款手游,也能更加体会到资源的重要性,下面为各位奉上这款游戏的介绍:《悬空城》是一款创新二次元策略手游。这里有脑洞大开的萝莉、幻想的国度和漂浮的大陆,国度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城堡与资源,古今中外数百名将任你调遣,通过不断的抢夺、获取资源来发展自己城堡、打造专属的帝国部队,率领大军争战天下,缔造属于你的空中帝国!
五,古代军事后勤部门叫什么
情意浓,十一近
年度大剧《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即将上映,冢虎VS卧龙,到底谁更强?今日我们就穿越历史的长河去回顾一番那段三足鼎立的时代,去找寻问题的答案!
公元234年春天,午时三刻!
召唤师峡谷!不对!是上方谷这个巨大的葫芦盆地里走入一支军队。
队伍前方司马大旗下,所骑黑者,便是司马の冢虎,他这次点齐三军就是要中单伐祁山,硬钢诸葛亮。
大军有序的行进着,一侧司马昭抬头望了望天,见两侧山峦高耸入云,谷深崖高,不由心中一惊,忙道:“父亲,此地谷深崖高,乃兵家绝地也!还是加速行军,尽快出谷吧!”
“哈哈哈!”司马懿仰天大笑道:“吾儿勿忧,蜀国国小民寡,诸葛村夫连番猛攻,技能早已CD,无忧矣!无忧矣!哈哈哈!”
笑声穿过峡谷直冲谷上崖顶,而那里正有一人轻抚羽纱,正是诸葛の卧龙!他也笑了笑,而后羽扇一挥,发终结技:怒火燎原!!!
一时间箭如雨下,飞火流星,上方谷一片火海!
谷低司马懿泣血哭嚎道:“这不科学啊!诸葛村夫你开挂!”
谷顶诸葛亮接口道:“非吾开挂!而是我军有此物!”
司马懿定睛一看,仰天悲呼道:“不是我军太无能!奈何诸葛有高达啊!”
众看官要问了,诸葛亮给亮什么神兵利器让司马懿有此惊呼?此神物便是: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粮饷充足,可持续输出放大招。
好了言归正传,依靠木牛流马,让相对弱小的蜀国能够压制国力远强于它的魏国,从中我们能看出后勤队一只军队的重要性。
其实中国古代军队很早就开始注意到后勤运输的重要性,比如赳赳老秦,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七国后将目光望向北方,遥远的塞外,哪里有一群牧马放羊,全民皆兵的民族,他们彪悍晌午,却又生存艰难,唯一改善生活的方法就是踏破长城,入关抢一把。
可惜,他们这次碰到始皇陛下,和他的大秦锐士。但秦锐士虽勇,可秦国终是农耕文明,机动性远差于塞外游牧民族。
于是,始皇陛下大笔一挥:修秦直道。天下民力因此聚集,从咸阳起始,遇山开山,遇水搭桥,历尽千辛万苦!一条穿越14个县,800多公里;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有20米,古代高速公路便建成了!
此后便有了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远逐匈奴与漠北。秦直道让秦军实现了:边塞狼烟起,三日秦军到的军事奇迹。
因此团子我对始皇陛下的敬仰如滔滔江水……,在玩各种游戏时,也爱选择与秦始皇有关系的游戏,比如万达院线游戏出品的二次元策略手游《悬空城》,团子我就有幸抽到秦始皇陛下,陛下在这款游戏中同样犀利,近乎于外挂的存在。
言归正传,有看官又要问了,古代只有我中华注重后勤补给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比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有人要吐槽了为什么?都是东亚的啊!团子偶表示也没办法啊!谁叫东亚这片战斗民族遍地跑呢!)
公元1215年,花剌子模的讹答剌城的海儿汗杀死了蒙古汗国的499名和平商人,于是花拉子模应征了那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本来成吉思汗在东面正吊打金国,于是派出交涉使者,表示来“老铁!咱谈谈人生吧!”但花拉子模国王摩诃末是个能动手就不吵吵的主,直接剁了使者,表示:“你个犊子,别废话出招吧!”
于是成吉思汗跨上战马,拔出玩刀表示:“你若战便作战!”开始西征花剌子模。
大家都知道,花剌子模位于现在中亚地区,蒙古铁骑要征讨它,便必须穿越号称死亡这海的塔里木戈壁。
想来花剌子模也是因占此地利,有恃无恐吧!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蒙古铁骑,一人多马而且大多是母马,行军时饮可以以马奶为食,而且蒙古人还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奶粉的民族,他们制造的奶粉不但营养丰富,而且不易变质,于是蒙古铁骑喝着牛奶唱着歌,便轻松穿越沙漠,而后弹指间花剌子模便成为历史名词,消逝于是岁月长河之中。
讲到这里,团子我又要将我最近的玩的手游《悬空城》里的成吉思汗,就是这样雷厉风行的猛将,攻必取战比可,有兴趣的亲可以下载《悬空城》与团子我共同玩耍。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了,改日我们再来盘点我大天朝古代军队的经典战例战法。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永修手游提供的兵马没动,粮草先行"古代军队如何保证后勤供给?(古代后勤保障)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